国资动态

上海市深化两类公司改革,推进差异化错位 发展的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国资讲堂第1期

来源:企业改革与规划发展处 2025.03.14


上海市在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把分类深化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作为基础性、牵引性改革任务,推动“两类公司”在促进国有资本流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培育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作用。

一、上海市分类推进“两类公司”改革模式

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分为三类:一类作为“金融控股+市值管理”平台,如上海国际集团。主要通过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其战略发展,分散经营风险,提升整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控股的上市公司,通过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经营业绩(收入增长、成本控制)、优化资本结构(债务管理、股权融资)、加强投资者关系(信息披露、投资者沟通)、战略并购和重组(并购、资产重组)、市值维护(股票回购、股权分红)、品牌和声誉管理(品牌建设、社会责任)、创新与技术投入(研发活动、数字化转型)等策略,对上市公司实行差异化管理,推动上市公司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一类作为“存量运营+产业直投”平台,如上海国盛集团。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资产处置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支持对重大战略项目投资,既实现了“沉淀资产”变为“活资金”“活股权”,又实现了服务地方重大战略和重要产业发展,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产业控制支撑引领作用。一类作为“基金管理+创新孵化”平台,如上海国投公司。通过国有资本撬动,与各类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专注与前沿性、颠覆性科研成果的发掘、对接和转化,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孵化培育壮大新产业和创新主体。对不同的产业和主体,采取不同策略,如基金退出或转为长期股权等,如国有资本更多专注与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问题研究以及产业关键领域和环节,民营资本更多聚焦市场开拓、生态培育形成。

二、经验和启示

(一)推动“两类公司”专注不同领域,实行差异化、错位发展,避免了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如同样是投资,产业直投更多是投入规模大的重大战略性项目,创新孵化则更加聚焦科技创新和初创期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

(二)有效发挥了“两类公司”在产业培育、资本运作方面专业化平台作用,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科技创新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服务重大战略功能不断增强。

三、区属“两类公司”改革的思路

我们要深入研究、积极学习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不断分类深化“两类公司”改革。

(一)宁夏国运、宁夏交投更多要专注于自治区重大产业项目,综合运用发行债券、上市融资、银行融资、股权融资等手段,采取产业直投等形式参与产业培育,推动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式发展格局。同时,要采取IPO、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等,增加股权的流动性和保值增值。

(二)宁夏国投更要聚焦金融控股、存量运营、基金管理、创新孵化等,采取融资服务、基金撬动、控股参股等方式,聚焦产业前沿性、颠覆性技术转化,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孵化创新主体,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改革与规划发展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