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垦以科技“驯服”盐碱滩 |
近日,伴随秋收工作启动,宁夏农垦盐碱地的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在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权属前进农场千亩示范区,暗管排盐、滴灌推盐技术显威力,土壤盐分显著下降,青贮玉米产量从改良前亩产3850公斤跃升至4197公斤,增产9%;在暖泉农场等地,控盐基础上增施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土壤耕层盐分平均下降25.4%,耕地地力也提升了近1个等级。 一是“分级诊疗”精准制定治理处方。面对盐碱监测难、治理技术薄弱等痛点,宁夏农垦向科技要答案。斥资1200万元专项资金,联动科研院所,构建起覆盖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的立体监测网络。386个“千里眼”实时回传数据,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盐碱动态,为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构建“草奶肉肥”循环链条,将养殖粪污资源化还田,在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同时,为盐碱地改良注入活力,实现生态与农业双赢。 二是创新打造“工程、生物、农艺、化学、精准栽培、智慧农业”六维协同治理体系。针对中度及重度盐碱区,实施深耕深松破除土壤障碍层等农艺措施,在生物改良上种植玉米、苜蓿、湖南稷子等耐盐先锋植物;低洼盐碱区则呈现“稻渔鸭”共生生态图景,前进农场二队集成“稻+渔+鸭+沟水回灌”模式,水分利用效率由单作稻的每立方米0.34公斤提升到每立方米0.88公斤,产投比从0.91优化至1.16,黄河水节约超30%;沙湖大鱼头、鹅蛋等特色农产品年产值突破1.2亿元,依托独特生态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沙湖湿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盐碱地绽放出“生态+文旅”新光彩。 三是数字赋能智慧管控,让盐碱地重生“定乾坤”。通过立体监测网络实时调整策略为治理决策输送精准‘弹药’,确保改良策略高效落地。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技改革措施,取得令人令人振奋的成果,盐碱地土壤盐分下降26%、节水30%、节肥20%、粮食增产超20%,以仅占全区4%的耕地,贡献了10%的粮食产量,盐碱地已经成为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党群工作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